亲,欢迎光临33言情!
错缺断章、加书:站内短信
后台有人,会尽快回复!
33言情 > 历史 > 宋国崛起 > 第189章 偏箱车
  • 主题模式:

  • 字体大小:

    -

    18

    +
  • 恢复默认

说是说铜皮,但是这厚度相当可观,毕竟这时代的金属成型技术着实不咋地。

手下做到这里,武功才恍然想起什么,一拍自己的脑门——郜白可不是军队的一员。两人饶是关系再好,这样的军国利器,泄露出去毕竟也是不美。

武功把后者引了出去,吩咐部下接着干。

榆木中心的槽洞大概有十厘米这么宽,靠近根部的一头是实心的。

几个力士把两个半块的榆木合而为一,外圈用粗大的铜环箍紧。在榆木的腰部,又钻出一个小眼。

“此何物也?”郜白看大伙忙得热火朝天,自己却犹如井底之蛙,还被昔日同窗跌跌撞撞地拉开,不禁发问道。

武功道:“太白兄,军事机密,实在是无可奉告啊。”

郜白好奇心起来了自是不依不饶,武功给他搞得没办法,于是作为交换,他带着前者去观摩另一件公子卬发明的物什。

“这是拒马。”武功指着仓库里一堆以木材做成的人字架对郜白道。

和之前见到的榆木武器不同,拒马并没有什么保密的必要。

拒马的两端是尖而锐的刺头,尖锥长尺五,郜白上去一一观摩,询问其中的妙用。

武功抚髯道:“拒马者,自然是作战中抵御骑兵的障碍。使用时,三把拒马捆在一起,下端的刺头插入地面固定。布设于要害之处,行间距三尺,根部埋三尺。一旦敌骑来犯,上端的尖锥刺头就会扎入马匹的身体,阻碍甲骑。敌骑速度越快,拒马就越能发挥威力。

这拒马在不使用时,可以收成一根,运输起来十分便捷。此番我等出兵破戎巢穴,一路上须构建临时的防御阵地,拒马自然是兵家利器。”

历史上第一个在阵战中运用拒马的就是尚未出生的墨翟。

墨家将拒马叫做“锐镵”,《墨子》中专门有一篇《备蛾傅》阐述拒马的使用技术。

郜白听得是喜不自矜,抓耳挠腮。

“太傅真乃神人,马镫、拒马、标枪、弩机、锯齿,发前人所不能发,想先人所不曾想。昔日黄帝造弓,也不过如此吧。”

武功不失时机地补上一句:“还有炸城墙的火药,也是太傅的手笔。”

郜白愕然道:“什么火药?那不是五雷正法么?城里的巫祝都说亲眼看见天庭的力士在九霄上施法,把鞌城的南城门轰为齑粉。”

“太傅和天庭可没什么交情,那都是火药的功劳,你难道不知道最近我军都在收集五谷轮回之物么?”

无论武功怎么解释,郜白都坚信五雷正法的说辞:“粪土怎么可能产生雷霆?少司马休要诓我。”

“太白兄不知道的神奇物什还多着呢,现在赵大夫那边还在监制偏箱车和新式箭镞……”

……

赵蛟打了一个哈哈,现在他手头的工作除了指点新兵的箭术,还要监制他们的新装备。

鞌城被夺取后,城内的国人自然成为公子卬的生产力。弩机是来不及造了,弩箭的箭杆和弓箭的箭杆完全不能通用,打造箭杆又是相当耗时耗力的工程。但是新的箭镞却可以生产。

春秋时代,列国列装的箭镞都是两翼箭镞。相比于石器时代的扁平箭镞,两翼箭镞设有中间高高隆起的脊和两侧的长长的后锋,这样的设计给两翼的后锋留存一个放血的血槽,适合于撕裂肉体,给敌人造成难以治愈的创伤面。

然而两翼箭镞扁平的前锋虐虐人体组织还可以,一旦遇上硬度更高的青铜甲胄,就很容易折断、变形,故而穿甲能力相当羸弱。

到了春秋末期,三翼箭镞开始飞舞在沙场上。三翼箭镞由三块范合铸而成,铸造工艺复杂,但是它拥有一个巨大的优势——破甲。其横截面为三角形,使得结构更加稳定,对披甲目标能更有效的进行穿透,而且三翼设计也能撕裂伤口,造成有效杀伤,可以说是兼顾破甲与杀伤的设计。

但是这样的设计可靠性颇为蛋疼。弊病就出在它的“翼”上。尽管两翼改进成了三翼,使三翼镞拥有一定的破甲能力,但是“翼”在面对厚度更高的铠甲时,仍然容易“崩刃”。关键还是翼太薄,毕竟金属的强度不仅和材料本身有关,受力的横截面大小也是关键要素。

到了士卒普遍披甲的战国,“破甲专业户”三棱形箭镞终于登上了历史的舞台。

箭矢对目标的杀伤力和穿透力取决于箭的重量,硬度,锐利度,器型和速度。三棱镞普遍有长的铤,重量较大,可以飞得更远,而三棱型制的破甲和放血能力,在秦汉战争中得到了铁与血的验证。

公子卬规定的三棱箭镞通长二尺(41cm)左右,镞首长二寸半(4.5cm),重三釿三(50克),镞首和镞铤重量相同,侧刃外鼓,平底有三个小倒刺,基本上和出土的秦制箭镞无甚出入。

既然山戎牺牲了射程来强化重箭的破甲能力,公子卬就针锋相对地改良箭镞,既保证射程优势,又强化破甲能力。

除了新箭镞,公子卬还抄袭了汉末工科大神——诸葛亮的偏箱车。

偏箱车在车厢的正面和单侧装备抵御箭矢的屏风,中有射孔,下有车轱辘,人可推,马可拉。一旦战时,数十架偏箱车并肩衔接,组成车阵,远则弓弩,近则枪矛。

武侯因之,组成八阵图大破魏骑;西晋初年,马隆从故纸堆中翻出武侯的设计,偏箱车与八阵图夷平鲜卑部秃发树机能;至于有明一朝,戚继光再次改良偏箱车阵,辅以火器,吊打蒙古骑兵。

……

“何事?”一个赵兵快步跑来,赵蛟懒洋洋地问道。

“赵大夫,不好了。杵臼小儿来了。”

赵蛟一个激灵翻身作起:“谁?”

小兵急得直跺脚:“宋公杵臼回来,他带着公孙孔叔两个人,径直奔向公子卬的住处,恐怕是来者不善,善者不来啊。”

赵蛟忙不迭带上头盔往中军方向赶,一边快步趋,一边探手压了压自己的胸脯:“还好,出门带了周刀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