亲,欢迎光临33言情!
错缺断章、加书:站内短信
后台有人,会尽快回复!
33言情 > 历史 > 风起明末 > 第二百九十八章 拉拢
  • 主题模式:

  • 字体大小:

    -

    18

    +
  • 恢复默认

两名土兵的将校,其中一人身材高大肤色略黑,浓眉大眼,蓄着短髯,约莫三十来岁的年纪,正是年富力强之时。

他披着一件青棉大氅,内穿甲胄,头戴着网巾,并没有戴着大部分土兵常戴的那种刺花巾帕。

而另外一人身形要瘦小一些,肤色相对来说也要白晢些许,明眸星目,鼻梁高挺,相貌俊朗。

年岁看起来并不大,却是并没有蓄须,颇为奇怪,不过想来或许可能是土人的风俗。

所以陈望并没有太过于在意。

两人都出身于石柱宣慰司,是当地人,挂的都是游击的职衔,

身材高大的那名年岁较大的将校叫做马远山,年岁小些的那位则是叫马玉瑛,两人的石柱马氏的族人。

石柱马氏是土司家族,自宋时开始便一直代代相传。

诸如石柱这样的宣慰司,司下的官吏将校,基本都是由土司委任,因此掌管地方事务的自然都是本族的子弟。

朝廷会根据他们在宣慰司担任的职位,给他们加上职衔官位。

听到陈望的言语,马远山的脸上浮现出了些许的笑意,言道。

“陈帅言重了,我等来时秦帅早有吩咐,陈帅武略过人,赏罚分明,行军作战,一切当唯陈帅马首是瞻。”

马远山口中的秦帅,自然是指的是如今领着石柱等六大宣慰司的石柱宣慰使秦良玉。

“陈帅若对我等练兵之法保有兴趣,我等自然也不会藏私,陈帅所问,我等知无不言。”

土家族这个时候还不叫土家族,他们自称为“毕兹卡”“密基卡”或“贝锦卡”,明朝官府也沿用了他们的称呼。

土家族长久以来与汉人混居,很多风俗和习惯都与汉地相同,甚至衣着服饰都十分的接近。

石柱土司马氏据其家谱记载,祖籍是陕西扶风,系汉伏波将军马援第三十九代孙马定虎的后裔。

在南宋时马定虎因平五溪蛮入境,因功授以石柱安抚使,官职世代沿袭,得以世守石柱。

石柱马氏传承久远,族中开设有族学,而且规模颇大,族中子弟自幼时便要同时修习汉话和土话,也会学习诗词歌赋,儒家经典。

因此大部分的马氏族人,不仅会说汉话,而且还有一定的文学功底。

陈望眼眸微亮,他想要的正是和这些土兵打好关系,马远山明言秦良玉下令他们尽量配合,这是秦良玉传达而来的善意。

“那之后恐怕免不得叨扰一二了。”

陈望抱拳笑了一笑。

“陈帅言重。”

马远山和马玉瑛两人见状也是同样抱拳回礼。

“先看演武吧,其他的话,放在之后的席面之上。”

谈话之间,校场之上,一众军兵也已经是站定。

校场之上,三千余名军兵分成三阵列阵而立,站在校场的最西面,正处于他们所处高台的正前方。

最北面是张令麾下的一千多名川军,这一千多名川兵皆是身穿着深蓝色的布面铁甲,头戴笠盔,或肩扛鸟铳,或肩扛长枪。

气势称得上是威武雄壮,杀气凛然。

中央地带,则是土兵的军阵,也有千人,着甲者甚少,只有不到半数,很多人头上甚至没有头盔,还缠着刺花巾帕。

他们的武器相对于川兵来说要杂乱许多,一些人手持着一种极怪的腰刀,另外一些人则是肩扛着长枪,那些长枪基本都是白色抢杆。

一部分土兵的腰间还挂着短弓,一部分土兵的腰间则悬挂这一些类似铁骨朵一样的投掷武器。

虽然一眼看起来杂乱,但是却并不会让人联想起诸如乌合之众的词汇。

这些土兵身上那凶蛮的气势,是陈望从未再任何一支军队上见到过的。

这样的士兵,若是能够经历过良好的训练,装配上精良的盔甲和兵仗,在战场之上绝对是无往不利。

陈望看着这些站立在台下的土兵,心中不由一阵眼热。

若是能够使得六大宣慰司土兵为其所用,足以助他尽收西南三省!

陈望闭上了双目,他虽然心中热切,但是也知晓现在这一切还为时尚早,不宜过早的透露出心中的野望。

再睁开眼,陈望的双目之间重新恢复了平静,重新向着台下看去。

立着高台最近的地方,自然是由一千余名汉中军的军卒组成的军阵。

这一千余名汉中军的军卒,无一例外皆是头戴着尖顶明铁盔,臂戴环铁臂甲,鞓带铳刺,威风凛凛。

外穿赤红色布面铁甲,内着暗红色的棉质军服,一明一暗,衣甲鲜明,更衬不凡。

一众汉中军的军卒皆是肩扛着超过长达一米六的海誓铳。

他们用手托着海誓铳的枪托底部,将枪背对着前方,用肩膀作为海誓铳枪腹的支点,支撑着铳枪略微倾斜的树立了起来。

海誓铳总长五尺有余,长度在一米六多,加上一尺的铳刺,总长接近两米。

此时被抗在一众军兵的肩膀之上,上千柄铳刺密密麻麻恍若地里的如林的剑麻一般,又犹如的布满着荆棘的丛林一样。
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