亲,欢迎光临33言情!
错缺断章、加书:站内短信
后台有人,会尽快回复!
33言情 > 现言 > 快穿:在年代世界悠闲生活 > 第461章 炮灰小知青(25)
  • 主题模式:

  • 字体大小:

    -

    18

    +
  • 恢复默认

谢锦乖乖的跟着爸爸认人,以后她会在这里生活一段时间,少不了跟大家打交道。

“老谢啊,你这闺女又礼貌又乖巧,长得跟你还很像,一看就是亲爷俩。”

谢秉琛也不谦虚,笑得格外开怀:“程程从小就懂事听话。”

在他心里,他的女儿自然是千好万好。而他最喜欢听的夸赞,就是别人说谢锦一看就是他的亲闺女。这位仁兄的夸奖,全都踩在了点上。属实是夸人界的翘楚了。

所以,他收获了谢家父女两张大大的真诚的笑脸。看的他也忍不住跟着笑起来。虽然他完全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笑,而且还笑得很开心。

情绪是会传染的。大家都笑着,为老谢父女俩高兴的同时,也在心里期盼着,有一天,自己也能和家人团聚,工作生活都会回到正轨。

他们也相信,这一天迟早都会到来。从72年夏天开始,已经有少数人离开干校,回到工作岗位上去了。这就是一个形势好转的积极信号。

听到谢锦懂医术,而且观老谢的身体变化,可以初步断定,这孩子多少是有点真本事的,不完全是花架子。人民群众就主动提起来,干校这边可以设一个医务室,让谢锦到里面坐镇。

他们这些人里,不乏六七十岁的老人,身体都不怎么好,别说老人了,就连三四十岁的中青年,身体也有各种各样的问题,只是平时又忙又累,根本就顾不上。

再说了,干校地处偏僻,平时看个病也是不容易,一般的小病小痛,大家忍忍就过去了,要是能有个医务室就近为大家服务,那是再好不过了。

当然了,大家也只是提议,最终做决策的,还是负责干校管理的军宣队。

【随便聊聊】1968年,黑龙江省率先把大批机关干部下放劳动,在庆安县柳河开办一所农场,定名为五七干校,成为中国第一个以此命名的干校。此后,各地纷纷效仿。

据统计,中央、国务院所属各部委等18个省共创办五七干校106所,下放的干部、家属达10余万人。各省、市、地、县办的五七干校有1497所,学员有数十万人。直到1979年2月,《关于停办“五七”干校有关问题的通知》下发后,各地五七干校陆续停办。

现在有的地方,五七干校的旧址保存完好,还有的已经列成了保护单位、博物馆,开放参观。大家有空不妨去看看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