亲,欢迎光临33言情!
错缺断章、加书:站内短信
后台有人,会尽快回复!
33言情 > 武侠 > 白蛇问道 > 第220章 穷途末路
  • 主题模式:

  • 字体大小:

    -

    18

    +
  • 恢复默认

楚军势如破竹,一路攻城略地,屡获大胜,并没有遇到有效的抵抗,一切都太过顺利了。

童贯却并没有因此而掉以轻心,反而显得忧心忡忡,数次求见诸葛半山。

刚开始几次,诸葛半山会说一些安慰的话,比如,中途也许会稍有波折,肯定能取得最后的胜利。

因为,天命在大楚,契丹人气数已尽,被灭也只是时间问题。

可是,童贯征伐半生,从来都不信什么天命,而是信实力,真正的胜利是靠将士们抛头颅,洒热血,一刀一剑拼出来的。

此次征辽,一切都太过顺利了,不仅打破了辽军无敌的神话,楚军也不像以前一样不堪一击,反而给人以举世无敌,所向披靡的感觉了。

童贯很清楚自己的实力,对付方腊这些义军还可以,因为他们是乌合之众,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,抵挡不了朝廷的正规军队。

童贯的担心没有持续多久,很快就得到了证实,辽军果然杀了个回马枪,郭药师、杨可世大败,弃燕京而逃。

郭药师、杨可世原本胜券在握,却也像历史上一样,输得很憋屈,输得莫名其妙。

一方面太过自大了,因为胜利,变得有点飘飘然了,低估了辽军的实力,也低估了萧干。

良乡的萧干收到萧太后的求救信,获知宋军奇袭燕京的消息,昼夜来援。

城内的常胜军看到城外尘土飞扬,提醒郭药师可能有援军到来。

以郭药师、杨可世为首的将领被胜利冲昏了头脑,都认为城外还有刘光世和赵鹤寿部作为后继,辽军如果有援军,他们怎么会不示警?

他们觉得应该是刘延庆遣兵来助力的尘烟。

等萧干率军从南暗门攻进城后,楚军“错愕瞪视”之余,才匆忙的“殊死戮力迎敌”,但仍在满腔仇恨的辽军攻击下几乎全军覆灭。

诸将且战且行,从三市战到悯忠寺前,又退到东门,等待刘光世、赵鹤寿的援军接应。

这时,城中的汉人们不愿意了,我们帮你们杀契丹人,现在你们要跑,留下我们怎么办?

于是,他们就把吊桥都砍断,楚军诸将只好继续和辽军死战,但再战又败。

高世宣、王奇、李峣、石洵美、王端臣等将领先后战死,等不来援军的杨可世、郭药师等人只好从城墙上吊绳逃遁。

幸好辽军只顾着收拾楚军弃甲、捕杀残军没有追击,郭药师才得以收集溃兵四百多人逃回涿州。

刘光世和赵鹤寿为何没有接应郭药师、杨可世呢?

原因很简单,刘光世和杨可世素来有嫌隙,关系很差;

而郭药师自降楚后也总猜忌赵鹤寿对自己有贰心,他把赵鹤寿留在城外其实就是剥夺他立大功的机会。

充当后备的刘光世、赵鹤寿也不是什么心胸广阔之辈,就冷眼坐视奇袭的战友们被辽军内外夹攻。

当然,尽管奇袭失败,凭楚军的兵力,依旧能辗压辽军,可偏偏是无能的刘延庆担任统帅。

萧干在夺回燕京控制权后,在第二天就又来到前线和刘延庆对垒。

特别把郭药师被俘虏的属官赵端甫、以及郭药师、杨可世等人的全装甲马,展示在阵前,羞辱楚军,更是把刘延庆吓得“望之丧胆”。

萧干又分兵截断楚军的粮道,把护粮官王渊俘虏了。

随后,萧干故意泄露假消息给被俘的王渊部下听,说辽军有十万援军即将赶到,分左右两翼夹攻楚军,以举火为号进攻。

俘虏“逃归”后赶紧把消息报给刘延庆,刘延庆本来就为燕京得而复失沮丧,又因为粮草失陷“气已丧矣”,现在获得俘虏带回来的假消息,越发害怕。

就在十月二十八向宣抚司申请撤军,又召诸将私下商量回军之事,诸将唯唯诺诺,只有曲奇力争不可,但刘延庆不听反而臭骂他一通。

十月二十九日夜,萧干在卢沟河北四野放火,愚蠢的刘延庆以为辽军真的发起进攻,匆忙带着两个儿子刘光国、刘光世,烧营南逃。

最高统帅都跑了,其余将士自然是树倒猢狲散,“扰攘散走,自相践蹂,奔堕崖涧者莫知其数,捐弃一切军需之计,相继百馀里”。

辽军在后边一直追到白沟河,在涿州的郭药师派部将高望拦截辽军,虽然再次大败,但总是阻拦辽军继续追击的脚步。

正是由于刘延庆的愚鲁,致使楚朝从神宗以来就在边境上储存、以为备战之需的大量物资,全部丢失殆尽,“自熙丰以来所畜军寔尽矣”,再没能力组织新一轮进攻。

萧干得理不让人,集结三万辽军,对楚军发起总攻。

此时的楚军,因为屡屡失利,已经如惊弓之鸟,闻辽军之名而逃。

辽军还没打到,楚军就已经炸营了,

十一月三日,辽军兵临城下,童贯、郭药师、杨可世、诸葛半山等人被困涿州,身边将士不足三千人。

童贯急得像热锅上的是蚂蚁,求见诸葛半山,诸葛半山只是说,时机未到,让童贯稍安勿躁,待时机一到,肯定会反败为胜的。

可是,此次征辽的数十万兵马,楚军已经是精锐尽出,可以说是孤注一掷了。

童贯的失利,让楚徽宗感到辽军的恐怖,已经无心再战,肯定已经在算计着怎么割地求和了。

数十万大军已经溃散,只剩下不到三千人,没有任何援军,面对萧干率领的三万辽军精锐,童贯已经看不到希望。

童贯终于对诸葛半山的锦囊妙计产生怀疑。

也许,上次的锦囊妙计并不是出自诸葛半山之手,而诸葛半山只是治国之才,并无领军打仗的才能。

此时的童贯很后悔,觉得自己错信刘延庆,真不该做甩手掌柜,让刘延庆这个庸才去领军打仗。

也是因为对辽军的畏惧,让童贯不自信,这才将一切都交给刘延庆。

早知如此,童贯就算是亲自上阵,也不会输得这么惨。

败军已成定局,往事不可追,现在要做的是如何逆转乾坤,如果上天垂怜,让童贯渡过这个难关,他一定不会放过刘延庆。

抱着万分之一的希望,童贯求见跛脚道人,却不料,营里空空如也,跛脚道人并没有回来。

童贯终于体会到了绝望,失败已成定局,童贯已经是穷途末路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