亲,欢迎光临33言情!
错缺断章、加书:站内短信
后台有人,会尽快回复!
33言情 > 其他 > 夏日摩天轮 > 第179章 买书
  • 主题模式:

  • 字体大小:

    -

    18

    +
  • 恢复默认

人到中年,于我而言,越来越喜欢的事莫过于逛书店、买书了。

国庆假期的最后两天,闲得无事,就订了车票,和妻子去了儿子工作的城市。在小地方待久了也需要看看外面的世界,换换脑筋。其实,心里惦记的是想去逛逛儿子推荐的那家书城,圆我一个买书的心愿。

到达的当天晚上,我便迫不及待地要儿子带我去逛书城。城市的街道车水马龙,高楼林立,灯光璀璨,亮如白昼,对我而言依然是一个喧嚣的尘世。车行在拥挤的市区约半个小时,拐过几个路口,在一座闪着霓虹灯的楼下停车。抬头仰望,“某某书城”的标志醒目而有艺术感。

“老爸,这书城大,你随便逛,随便买,等会儿来接你!”儿子送我到书城门口,知道我在里面要花些时间,便要我自己逛。

走进书城,宽敞明亮的大厅、精致纷繁的设施便惊艳了我的双眼。这哪里是什么书城,简直就是偌大的文化商场、书的超市!映入眼帘的一楼,一排一排圆形的卡座,卡座中间置物架上各种小图书,笔筒、水杯、书签等文化用品琳琅满目,目光扫过,应接不暇。大厅中央的旋转楼梯直通书城二楼,楼梯口一面硕大的玻璃板上那首诗《八百里秦川》,为书城增添了浓浓的文化韵味。我站在楼梯上,被书城的诗意所感染,凭栏而望,不禁随口吟诵:“我拥有一座城市,古老古朴的城市/有比任何地方更辽阔的脉络/我拥有的一个家园,世界大地的原点,最深厚的黄土地……”

沿旋转楼梯上到二楼,被称为书城的“重磅阅读区”。成排的书架、书柜、书橱列满了整个楼层,或堆放、或摆满了各类精美图书,整整齐齐,望不到头。各类书籍门类繁多,不计其数,文学类、社科类、哲学类、政法类、财经类,眼花缭乱。每一类别图书都分为多个展区,如不细心辨别,还真像走进了迷宫。书架、书橱前,不时有三三两两的人在细心寻找自己心爱的图书。在每个展区书架旁边的长排凳子上,坐满了正在津津有味读书的人们,手上捧着精美的图书,双腿上摞着几本,或神情专注,或默默沉思。椅子上,那戴着一副眼镜的老者,认真阅读着手中的书,透过镜片的眼睛深邃平静,许久未曾眨眼。凳子的一侧,端坐着一名八九岁着粉色连衣裙的小女孩,正手捧一本书,全神贯注,旁若无人,孜孜不倦。偌大的书城、琳琅满目的书籍,陶醉在书中的人们,整个书城安安静静,寂然无声,让人肃然起敬。

沿着提示牌的指示,我轻轻地走到文学类区域,生怕脚下发出一丁点儿皮鞋与地板碰撞的声音,惊扰了此刻的宁静。

此情此景,早年前逛书摊买书的过往忽而浮现。

20世纪80年代末,我在师范学校上学。学校外那条巷子的几家书摊,是我常常光顾的地方。每次走过书摊都要停下脚步,在书摊前驻足徘徊,细细阅览,那里摆放的各类书籍、刊物种类多、印刷美,每翻开一本散发着油墨芳香的书刊,总会爱不释手。对于从农村到城市上学的我们来说,那简直就是走向了外面的世界,一下子见到那么多的图书和报刊杂志,很是吸引人。那时生活条件尚不宽裕,尽管囊中羞涩,但时常节衣缩食也要买上两本喜爱的书。每次买书,付过书款后,店主会在书的扉页或封底右下角书款位置盖上菱形的戳“已售”,拿上新买的书,百般珍爱,不舍得让同学翻看。记得有一回,买书多花费了几元钱,当月生活费不够了,每到月底就得回家向父母伸手要,却被不理解的父亲逼问到半夜,钱花哪儿去了。那情景深深刻在脑海,至今都难忘。

参加工作以后,我被分配到山区学校教书,远离县城,逛书店、买书的机会自然就变少了。虽然工资尚低,收入微薄,但可以自由支配,每年都要通过邮局订阅几类文学类的杂志刊物,诗歌、小说等月刊一定不会错过。教课之余,在屋外树下,端一把椅子,沏一杯茶,捧一本书,享受读书的快乐和惬意。

两年前的一个冬天,在单位加班,晚上回家途中,经过每天走过的熟悉的巷道路口时,居然在路边出现了一个不大的书摊。书摊是用木板搭起的,长约六七米,上面整整齐齐的摆放了各类图书,名目繁多。书摊旁边坐着一位中年男子,许是没有顾客的缘故吧,自顾着收拾摊下的纸箱子。在被物欲、浮华、喧嚣包围的尘世一角,能见到书摊那真让人感觉新奇,油然而生一种亲切感。我不由自主地被这书摊吸引了过去,随手拿起一本《宋词鉴赏》,印刷精美,要付款时,男子用手指了指书摊尽头的牌子。我抬头望去,只见不大的牌子上工工整整的写着“精美图书,一十五元一斤”,旁边放着一个台式电子秤。世界真无奈,书也论斤卖?仿佛书从一开始就以结束的方式而来似的,许是我少见多怪吧,感觉到了菜市场。把书放在电子秤上,“一斤二两,一十八元!”我拿上书,借着路灯橘黄的柔光,悄悄离开,仿佛做了羞愧的事。
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