亲,欢迎光临33言情!
错缺断章、加书:站内短信
后台有人,会尽快回复!
33言情 > 都市 > 从1949开始当县长 > 第216章 年前时1
  • 主题模式:

  • 字体大小:

    -

    18

    +
  • 恢复默认

“不过你们今年要是开始生产灯泡的话,利润短时间还不会下降。生产玻璃其实并没有什么难度,这项技术慢慢的会普及开来。你们赚了钱,别的地方也会想着开玻璃厂,由于现在新税制和运输的问题,你们在外地是没有优势的,竞争是竞争不过的。

所以你们就要开始发展新产品,现在国家的重点之一是电力工业,未来全国电力都会暴涨很多,那么灯泡的需求量就会变得极大,你们要是生产灯泡,就可以抢先在全国的市场上吃一口肉。

现在地委的电力也已经连通了,目前远的不说,通河县城家家户户是可以通上电的,这当然也包括农村。但是因为成本和大家习惯的问题,现在县城也不是每家都愿意通电的,更不用说农村了。

不过以现在大家的发展势头,农村通电的时间也不远了,到时候一间房一盏灯,这也是庞大的市场,更何况还有整个通和地区。”

几人听完,周步春说道:“感谢王书记的指点,今天会议后我们就开始研究组建灯泡的生产。”

“靠你们是很难研究出来的,这方面还是要多跟机械研究所合作,机械研究所那边是有这个技术的。他们也有这方面的规划,不过技术上是可以给你们支源的,毕竟市场是广大的,他们一家也是吃不下的。”

“我们明天就联系机械研究所,跟那边商谈合作的事情。”

王致远看着周步春,欣赏的说道:“很有进步,去年你们那个厂长说话都不利索,你都会综合考虑了,说说你准备怎么合作?”

“王书记,我在工人学院学习的时候,学校介绍一些公司可以花钱购买一些技术,或者用股份交换一些技术,我们玻璃厂也可以这么做。”

“嗯,还行,但是我对你们这边合作社是抱有更大的期待的,你们这边8个镇,12个合作社,这么久了,还是只有这样一个玻璃厂,发展得太慢了,进步也不大。”

“啊,我们……”

“算了,等下我跟大家谈一谈,看看大家有没有什么想法。”

刘兼青在一旁说道:“王书记,我到通和专区之前是在华北工作的,对华北农村还是有一定了解的。我记得51年华北一些地方的农村家庭收入只有60元不到,没想到在这边大家光工厂分红都有190元左右,真是让我大开眼界。”

周步春接话说道:“刘书记,我们这边算是整个通和县最富有的地方了,今年工厂效益好,所以分红就比较多。”

袁文清也点头说道:“这边的确是县里发展最好的地方了,别的工厂今年的利益多的只有玻璃厂的一半,主要是家具厂之类的,少的也就四分之一的样子。”

刘兼青赞赏的说道:“那也是很不错的了,这么多人到工厂工作,拿的工资就不少,家里还有田地,还能搞副业,这收入已经很高了。”

袁文清说道:“目前这农村很多人的收入比县城的居民收入都高,这在全省也是独一份。”

刘兼青、夏于旭、高策清、胡士星了解了一下之后,就是一阵夸赞。

不到一个小时,各社社员的分红就分完了,周步春赶紧到主席台上主持发言:“今年工厂的收益都已经公布出去了,大家要是对工厂或者分红的资金有什么疑问,回去让会计算的人计算一遍,搞清楚再说。今年我们工厂效益好,大家分红多,大家高不高兴?开不开心?”

下面的人都是歇斯底里的回应着,高兴得直鼓掌。

“今年王书记也来到了我们分红会场,我们让王书记给大家说两句,大家说好不好?”

下面一片叫好声,王致远也没有矫情,等大家安静了,拿起话筒说道:“去年我跟首长一起过来看大家分红,每家分到的资金可不多,今年分红是去年的十倍,这都是大家通过努力工作得到的回报,大家都是好样的。

可是对于这些我是不满意的,玻璃厂已经建设一年多了,各合作社更是建立2年时间了,但是还是只有这么一座大些的玻璃厂。我刚刚还跟周厂长聊了一下,让玻璃厂多扩展一下,进行灯泡的生产,灯泡的市场需求也是极大的,多生产收益肯定也高。

周厂长的思维还是有些开放的,但是这不是增加一个生产线的问题,这么久了,8个镇还是只有这么一个工厂,我看可以再建设一个灯泡厂,我们还是老规矩,愿意投资的可以入股,不愿意的也不强求,大家要是资金充足,地委或县里可以少占一点份额。”

王致远话一落,下面不少人就呼喊了起来:“王书记,我愿意投资。”

“我也要投资入股。”

……

声音此起彼伏,一个个都举着手高呼,王致远说道:“好了,好了,大家的意愿我都看到了,愿意投资的到时候到各社去登记,你们到时候跟机械研究院商量就好了,投资一个工厂,花费不了太多的钱。

今年大家分红这么多,有没有什么好的打算,是购买一些物品,还是像过去的地主老财一样,将钱都存起来。”

通和县农村这边建房子的钱都已经还清了,农民攒钱还是很有一手的。今年下半年农村有一些懒汉不愿意工作,到了规定时间,盖房子的贷款还不上,合作社安排的工作也不去干,还是李轩带人过来帮扶了一把,现在每月20元包吃包住在还贷款,估计年前就可以回家了。

现在农村都看不到懒汉了,一个个干活都积极得很,有些人还想在社里的工厂偷懒,大家干同样的活,就你进度跟不上,换了几次岗位,还是这样,挨了不少批评也没用,最后调整到李轩那边干了一个月,回来后完全变了一个人,干活是干劲十足。

“王书记,年前给我儿子娶个老婆,我想着给他们添一辆自行车。”

“我留着给我闺女做嫁妆。”

“我想给家里置办一些新家具。”

“我家决定了,买一辆自行车。”

……

大家一个个说着自己的资金用途,一点也不避讳周围的人,说话声音也大,王致远等人也听清了不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