亲,欢迎光临33言情!
错缺断章、加书:站内短信
后台有人,会尽快回复!
33言情 > 历史 > 朱元璋好圣孙何止可旺三代 > 第134章 年前大朝会(5)
  • 主题模式:

  • 字体大小:

    -

    18

    +
  • 恢复默认

朱元璋看着李善长的反应,心中还是颇为满意的。他知道,李善长作为昔日的文官之首,他态度的微妙转变,对于大孙的江宁新政有多大的意义。

于是,他开口鼓励道:“百室啊,当年天下争雄的时候,那日子可是比今天苦多了。而自大明开国之后,咱是越来越发现,有些人已经忘记了初心,以至于开始做出如暴元一般的行为。

而如今,你能有如此改变,就说明你跟那些人是不一样的。咱呢,以后也会将更多的重担交到你的手上,让你去办。”

李善长听后,深深地行了一礼,在看了一眼朱雄英这个方向之后,又转回视线,坚定地说道:“还请陛下放心,老臣定当竭尽全力,辅佐殿下推行江宁新政。至于陛下所说的,老臣以年近古稀,怕是没有太多精力,只能尽心辅佐殿下。”

朱雄英看着李善长的表态,心中一阵狐疑。这李善长到底在搞什么鬼?在当初见到他的时候,行为举止就有些异常,而如今的态度转变,更显得他别有目的。呃…,怕不是他有那方面的爱好吧?

朱雄英深吸一口气,使自己不要往那个方向想。他对朱元璋说道:“皇爷爷,孙儿定当不负您的恩典,全力以赴推行江宁新政的。”

朱元璋听后,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。他鼓励道:“大孙,你有着咱当年的影子。记住,无论遇到什么困难,都要坚持下去。咱会一直在你身后支持你,为你保驾护航。”

朱雄英听后,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。他其实知道,这条路必定充满荆棘和坎坷,但他已经做好了准备,为了大明的未来,为了百姓的福祉,他会竭尽全力去奋斗。

见事情已经告一段落,朱元璋接着示意朴不成例行询问,他今天说的话有些多,需要先缓缓再来主持大朝会。

只听朴不成在例行询问“有事启奏,无事退朝”之后,站在一旁很久的太子朱标略微侧身行礼道:“父皇,儿臣有事要说,还请父皇容儿臣禀告。”

对于自己这个儿子,朱标是越来越自叹不如了,但他的心态还好,生有此子,夫复何求?自己有这么一个比自己还强的儿子,就说明以后的大明只会越来越强大,越来越繁荣,很有可能在雄英这孩子手中,再造一个汉唐盛世。

朱元璋笑着回答道:“标儿有什么事就说,不用跟父皇这么客气。”

朱标在行了一礼,口头称是之后,这才缓缓将他的事情说了出来:“父皇,自隋文帝开创科举制以来,已近七百余年。在历经唐多代帝王的不断完善,自宋已趋于成熟。

自天命真人入主中原百年,学风日渐西下,教化更是停滞不前。如今随着雄英这孩子的新政日渐成效,且土豆这件神物也逐渐推广。

儿臣建议,应重开科举,为天下学子重开科举,考取功名,以实现天下学子的心中抱负,还请父皇恩准。”

太子朱标这话瞬间引起的文官群体间的议论声,有的表示赞同,有的则窃窃私语,有的愣头青则出班准备做出头鸟了。

只见一御史言官出班陈奏道:“陛下、太子殿下,微臣以为此时重开科举实为不妥,且不论时间是否仓促,朝廷钱粮也就逐渐丰盈,还达不到举办如此长时间的科举考试的费用。

微臣以为,还不如将这些钱粮作为来年应对极有可能发生的天灾,等土豆这种神物正式推广天下之时,再重开科举也是可以的。还请陛下三思!”

朱元璋听着御史的陈奏,脸上并没有显露出任何不悦的神色。他看向底下的群臣询问道:“你们可还有谁附议亦或者不同的意见?”

待朱元璋话音落下,只见五六个官员出班,纷纷说道:“臣等附议,还请陛下三思。”

朱元璋见到如此一幕,暂且相信这帮人真的是为了大明社稷着想,他望向李善长接着询问道:“百室啊,你觉得太子的建议是否有不妥之处?”

李善长作为昔日的左丞相,对于这些事情自然是深思熟虑过的。他微微一笑道:“陛下,太子殿下的建议本是极好的,重开科举,选拔人才,为朝廷注入新的血液,这本是大明昌盛的必经之路。然而,御史所言也并非全无道理,朝廷的钱粮状况目前确实难以支撑一场大规模的科举考试。”

朱元璋点头表示理解,他再次转向朱标道:“标儿,你听到韩国公和御史的话了吗?你的建议固然好,但是也要考虑到朝廷的实际情况。我们不能因为一时的理想,而忽视了现实的困难。”

朱标低头沉思片刻,然后抬头坚定地看着朱元璋道:“父皇,儿臣明白您的意思。但是儿臣认为,重开科举不仅仅是为了选拔人才,更是为了重振大明学风,提升百姓对朝廷的信心。而且,土豆的推广将为朝廷带来前所未有的财富,我们完全有能力支持一场科举考试。”

朱元璋听到这里,不禁对朱标的决心和远见感到欣慰。他转向群臣道:“那你们呢?是否还有人有不同的看法?”

这时,一个响亮的声音从不远处中传出:“皇爷爷,孙儿有话要说!”

朱元璋见是自己的大孙在说话,原本要生气的心情瞬间转变成和蔼可亲的模样,他笑着对朱雄英说道:“大孙呐,你有什么话要说啊?”

朱雄英行了一礼回答道:“皇爷爷、父王,我认为这位御史所说言之有理。”说着,朱雄英指着刚才第一个开口反对的那位言官。

朱雄英接着补充道:“今年想必是多雪,但瑞雪兆丰年,还不如让百姓们好好的迎来一个丰收年。今年则是先将重开科举的恩旨颁行天下,让天下学子有个准备过程,等三年过后再举行殿试。

皇爷爷、父王,以及各位臣工,以为如何呢?”

朱雄英之所以这样说,其实也有他的顾虑。先不管这些出来制止赶紧重开科举的官员目的是什么的,就说这时间就略显不足。准备的时间不够,那么这些学子又哪来的真才实学呢?

别到时候,时间仓促之下,普遍的学子质量达不到预期,反而损失了朝廷的颜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