亲,欢迎光临33言情!
错缺断章、加书:站内短信
后台有人,会尽快回复!
33言情 > 其他 > 化工研究院 > 第101章 废品率下不来
  • 主题模式:

  • 字体大小:

    -

    18

    +
  • 恢复默认

冯主任快速地把名片接了过来,放到口袋里,如同偷了许先生的财物,唯恐人家发现一般。这个工资绝对有吸引力的,原工资的三倍多,只是退休工资,小孩接班等等现实的问题摆在面前,不由得他不作认真的考虑。

合资过程中,会产生很多在本土生产没碰到的新问题,机器的检修与维护便是一个突出的问题之一,零配件得向原生产国进口,一来一回就是几十天,结构复杂的话,还得技术人员跨越重洋飞机过来,本土维修人员水平不够。德国工资二千多,出差第三国家补贴加各项费用,五千多都搞不定,如本土化的话,只二百,还包括了维护,实在是太划算了,不过,本土化高手难找。发现了冯主任这样悟性极高的高手,许冠球老先生怎不欣喜若狂,着意结纳?

空车盘机虽然成功了,可正式开车汉若威一个人肯定干不了,还得等待德国来的另外两个操作工克雷斯与米勒。

这两天,对操作工的培训工作是现场空车操作。为什么就这么笨学不会呢?汉若威很绅士,在教工人操作过程中十分耐心,可王进水在他几个小时都紧锁的眉头上读出了这么个信息。

这有什么办法呢?所有新招的操作工都是高中毕业,这在当下是高学历了。高考刚刚放开没几年,招生人数极少,一个县大中专相加也不会超过十人,并且大都在校读书还没有毕业呢。高中课本中没有机械方面的内容,所有理论知识只是这半个月内恶补了一些翻译过来的说明书。基础薄弱,要理解这个操作过程是不可能的。

从基础理论开始培训,没个一年半载根本没有可能。况且,王进水也不是老师,不懂得系统化上课的方法。

“东方智慧,东方智慧。”汉若威在吃晚饭时还向着王近水念叨着,好象什么困难都可以用这四个字解决似的。

“我不是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,这次东方智慧不灵啦!得求西天菩萨帮忙。”王进水听得烦了。

“菩萨在印度,还是东方呀,怎是西天?”汉若威较起真来。

王进水菩萨在西方的概念来自于西游记的西天取经,不是历史,知道辩不过汉若威,干脆把他一个人晾在房中。

机器操作现场培训的进展缓慢,王进水也没任何好办法。

两天后,另外两个工程师米歇尔与尤迪特也来到工地,对设备检查了一天后做了次大保养,然后开始试车。

试车成功就是全国首创,横溪县政府对于这次试车十分重视,在夏季用电十分紧张的前提下,吩咐电力部门全力配合。在政府的严令下,各个企业眼里的电老虎变成了赵公明的坐驾一样温顺的白虎。三个德国人一人一个工序,亲自操作,聚氯乙烯树酯与各种填料倒入料斗中,经过混和,加热,熔化,挤出,冷却,切割等一系列过程,一根根塑料材料变戏法似的整整齐齐码在地上,还没完全冷却,又自动进入另一个机器中,不同型号的钢衬穿入塑料孔腔中,好似水泥里扎了钢筋一般,强度得到有效的加强,塑钢的名字也来源于此。

试车是成功了,接下来是三个德国工程师每人带十二个徒弟学习现场操作,这是工艺操作,不是日常交往中的口语,另外请来的翻译无法准确译出专业名词,车间现场只王进水一个人在翻译着,一仆三主,这边没译完,那边已在叫,这活怎么弄呀,是人干的吗?

工艺专业的翻译本来就是十分难请,每个专业的专有名词都不一样。德语不象英语那么普遍,请的难度更大。

两个星期过去了,操作工死记硬背,背下来整个操作过程,但为什么要这么做呢,大家都搞不明白。在德国工程师的指导下,总算能做出塑钢产品了。对着压出来的产品,三个老外连连摇头,十根里总会有一两根不合格。

怎么办呢?总不能由三个老外长驻在这里,每天他们自个操作,中国工人边上参观吧。漂洋过海把设备运到中国,再把全套班子的操作工也全拉到中国来生产,这么做的成本只会比德国的成本还高,还不如直接把产品卖到中国。

三个星期的签证时间过几天就要到期了,时间一到,米歇尔与尤迪特必须得回国。

受劳动法的保护,德国企业员工很少加班,可出国给人当老师,授课任务没有完成,同样是一种耻辱。荣誉感极强的日尔曼人在最后的几天里也真是拼了,一遍一遍地手把手教着。

奇迹并没有发生,操作人员对设备的理解不是短的间内能解决的,做出的产品质量还是不稳定,废品率偏高。

米歇尔与尤迪特回德国了,只有汉若威一个人留在中国,分身乏术,少了他们的协助,废品率由原来每十根有一到两根增加到二至三根,成本更高了。

停下来没有产值,做下去亏本更大,汉若威一筹莫展。

“许董事长,能不能在德国公司里再召两个同事带一带新员工?他们的熟练需要时间。”汉若威向许团长请求道。

“当然可以,但你得明确的告诉我,需要多少人,多少时间。”许团长眯着眼晴盘算着。

“能够问许团长一个问题吗?也许有办法解决这个难题。”王进水想到了一个主意。

“当然可以,你说来听听。”许团长与汉若威都来了兴趣。

“请问一下许团长与汉若威先生,在你们的塑钢公司里,有没有会说中文华裔在当操作工的?”本次教学为什么失败,主要是语言障碍。如这是派过来的不是两个德国人,而是两个会中文的华裔,即使操作水平差些,没了语言障碍,交流起来会顺利很多。

“得可惜,一个也没有。”许团长叹了一口气。跟着他在德国干的中国人,多在唐人街从事餐饮业或其他行业。在塑钢厂的,有的也是投资的股东,不是操作人员。

这条路也被堵死了,合资企业如何才能绝处逢生的?